砂河驿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6|回复: 0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忻州市黄河、长城、太行...

[复制链接]

126

主题

129

回帖

229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98
admin 发表于 2021-11-2 17:07:11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忻州市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规划纲要(2018-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忻州市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规划纲要(2018-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市政府办公室2018年12月29日印发的《忻州市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规划纲要(2018—2027年)》同时废止。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0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忻州市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规划纲要(2018-2025年)
  忻州市自然风貌独特、文化内涵深厚,是山西省唯一同时拥有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资源的城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构建“城景通、景景通”旅游公路网络,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宜居宜业宜创宜游创新型田园城市,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规划背景
  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山西自然风光资源也十分丰富,黄河、长城、太行等堪称天下奇观,要做强做优文化旅游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公路建设,明确提出聚焦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构建贯通城乡景区的全域旅游公路网,加快建设专用性、安全性、智慧型、环境友好型旅游公路,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进度,实现“城景通、景景通”,使之成为最美风景路、网红打卡路、致富小康路。
  忻州市“十四五”期间,将深化“336”战略布局,依托“黄河风情在忻州、长城博览在忻州、太行之巅在忻州”的优势,通过发展以三大板块为核心的全域旅游,重点发展东部五台山、中部忻州主城区、西部芦芽山三个旅游集散地。我市以公路、铁路、民航三位一体为骨架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但旅游交通依然存在着集散网络等级不高、连通不足、功能单一等突出问题,“城景通、景景通”慢游网络仍不完善,与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要求不相适应。实现交通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将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网,构建景观优美、景城通达的黄金旅游廊道,将加快形成忻州全域旅游新格局,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主动服务、协同发展的要求,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线,突出自然景观风貌、展示地域文化特色,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公路体系,形成覆盖三大旅游板块、连通三大旅游集散地的“快旅慢游深体验”的全域旅游交通网,实现公路交通与旅游、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基本建成集生态休闲观光、文化产业提升、经济转型崛起、社会发展进步、巩固脱贫成效的全域旅游大通道,逐步形成全市旅游景区循环圈和经济发展大动脉,努力打造忻州市“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的旅游名片,为忻州市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和战略保障。
  (二)基本原则
  民生为本,安全至上。坚持旅游公路是“四好农村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充分发挥旅游公路在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强超限超载治理和交通管理,确保行车安全,强化旅游公路的安全性。
  打通主干,覆盖全域。优化旅游公路布局,打通三大旅游 板块主通道,完善连接线,充分考虑公路、铁路、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对旅游景点的覆盖和便捷换乘,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综合旅游交通网,实现游客出行方便、快捷。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化布局设计,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公路资源,减少耕地占用和生态破坏。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公路技术等级,科学选择技术指标。坚持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强力度的恢复,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加强沿线生态建设。
  效益优先,有序发展。综合考虑旅游公路的开发效益,依 据财政承受能力和市场开发潜力,一县一策,按轻重缓急安排项目建设,优先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生改善发挥直接作用和旅游发展、产业转型有直接效益的项目,实现有序建设。     
  交旅融合,示范引领。推动交通运输业与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引领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  
  建管并重,提质增效。秉承旅游公路专用性、智慧型的建 设运营原则,统筹旅游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强化旅游公路智能化水平,提升旅游公路整体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底,打通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忻州环线,打造一批体现忻州特色的旅游公路,基本实现“城景通、景景通”一张网,基本建成贯通忻州全域的旅游公路网络,形成结构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公路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支撑均衡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助力我市转型发展。
  三、规划方案
  (一)规划策略
  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规划遵循以下策略:
  一是联通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构筑“快旅慢游”网络;二是串联东部五台山、中部忻州古城、西部芦芽山“三大旅游集散地”,提升公路旅游服务水平,推进服务质量提升;三是打通“文化复兴路”“遗产活化路”“绿色生态路”“产业振兴路”,重振文明文化、活化历史遗产、保护资源生态、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全市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
  (二)路网方案
  按交通功能划分,忻州市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分为主线、连接线和支线三个层次。
  旅游公路主线除具备旅游公路特点之外,还是旅游交通的公路骨架,其重要作用是连接市域内外重要旅游节点,包括重要旅游集散地、重点大型景区、景点等。旅游公路连接线主要作用是实现不同板块旅游公路的连接和实现旅游路线的贯通。旅游公路支线则是连接干线与景区、景点,景区、景点之间以及大型景区之内的重要旅游交通线,其主要作用除展示自身品质外,还能将干线旅游交通量分流至各个景区、景点。
  忻州市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规划路网方案由3条旅游公路主线,4条旅游公路连接线,68条旅游公路支线构成,共计约2984公里。
  忻州市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串联22个A级景区,覆盖一百余个旅游景点,构筑起全市三大旅游集散地“内联外环”慢游网络,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铁路和航空共同形成“城景通、景景通”的“快旅慢游”体系,让游客深度体验“壮美忻州”。
  1.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主线
  我市境内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公路主线总里程为636.3公里。
  黄河一号公路主线:起点与吕梁市兴县黄河板块旅游路相接,途经保德县、河曲县,终点位于偏关县老牛湾,全长179.7公里。串联钓鱼台、西口古渡、娘娘滩、弥佛洞、万家寨水利枢纽、老牛湾等旅游资源。
  长城一号公路主线:起点位于偏关县老牛湾,途经神池县,在宁武县高崖上村进入朔州境内,经朔州段进入我市繁峙县长咀村,终点与繁峙县平型关太行1号公路主线相接,全长271.6公里。串联老牛湾、偏关县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繁峙县平型关景区等旅游资源。
  太行一号公路主线:起点位于五台县韩家楼村阳泉界,途经五台山风景区,终点与繁峙县平型关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主线相接,全长185公里。串联五台县石盘洞、白求恩模范病室及纪念馆、红花梁生态旅游区、五台山风景区、驼梁旅游风景区、繁峙县仰头山旅游风景区等旅游资源。
  2.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连接线
  我市境内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公路连接线总里程为729.4公里。
  黄河长城连接线(1号连接线):起点位于保德县林遮峪乡,与黄河1号旅游公路相接,途经岢岚县、五寨县、宁武县、原平市,终点位于宁武县阳方口(与长城主线相接),全长250.5公里。串联保德县康熙枣园农业观光旅游区和宁武县芦芽山生态旅游区、情人谷景区、汾河源头景区、万年冰洞景区、马仑草原景区、悬崖栈道景区、石门悬棺景区,原平市天涯山景区等旅游资源。
  段家堡至砂河连接线(2号连接线):起点位于原平市段家堡,经代县,终点位于繁峙县义兴寨(与长城主线相接),全长128.8公里。串联原平市大营温泉旅游度假区、五峰山森林公园,代县雁门关风景区、雁门关伏击战遗址,繁峙县滹源景区、憨山文化旅游区等旅游资源。
  黄河太行连接线(3号连接线):起点位于岢岚县岚漪镇,与黄河长城连接线相接(1号连接线),途经宁武县、静乐县、忻府区、定襄县,终点位于五台县陈家庄乡(与太行主线相接),全长262.6公里。主要串联岢岚县宋家沟景区、岢岚古城、宋长城景区,宁武县宁化古城,静乐县天柱山景区,忻府区奇顿合温泉康养中心、云中河景区、貂蝉文化园景区、忻州古城、禹王洞景区和定襄县河边民俗博物馆、凤凰山旅游度假区、七岩山景区等旅游资源。
  长城太行连接线(4号连接线):起点位于代县上馆镇,终点位于五台县坪上村,与黄河太行连接线(3号连接线)相接,全长87.5公里。串联代县赵杲观景区、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和五台县延庆寺、南禅寺、佛光寺、徐帅故居及纪念馆等旅游资源。
  3.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支线
  我市境内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公路支线共68条,总里程为1618.3公里。路线涉及14个县(市、区)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对全市22个A级景区和一百余个旅游景点形成全覆盖。
  (三)忻州环线
  依托我市区位优势,重点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忻州环线公路。
  我市境内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主线连接线实施后,可以形成一个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忻州环线,路线绕行忻州全境,行程1106公里。即:偏关县长城1号旅游公路→神池县长城1号旅游公路→宁武县黄河长城连接线(1号连接线)→段家堡至砂河连接线(2号连接线)→繁峙县长城1号旅游公路→繁峙县太行1号旅游公路→五台山太行1号旅游公路→五台县太行1号旅游公路→黄河太行连接线(3号连接线)→岢岚县黄河长城连接线(1号连接线)→保德县黄河1号旅游公路→河曲县黄河1号旅游公路→偏关县黄河1号旅游公路。
  (四)服务设施
  旅游公路服务设施规划坚持“统一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在统筹考虑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交通相互衔接的基础上,结合沿线自然环境、景区(点)分布、“三个人家”规划等因素,对驿站、营地、观景区、绿道、信息标牌等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
  1.驿站
  坚持“因地制宜、依景而设”,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交通量相对较大、乡村旅游特色明显及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区域和交通转换节点附近设置公路驿站、乡村驿站、观景停车休息点。
  公路驿站应结合旅游公路两侧地形地质、游客需求、交通流量、用地空间等因素进行设置。公路驿站与公路驿站之间的平均间距宜为40公里,受限于用地或特殊情况,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大间距。公路驿站占地规模宜为10000-20000平方米,有条件时,应与旅游公路养护和运营场地合并设置服务设施,应对设施功能合理分区,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并预留发展用地,应具备停车、休息、购物、如厕、旅游信息咨询、加油等服务功能。
  2.营地
  营地是提供旅游公路综合游憩的场地,是旅游公路旅游功能的综合承载。营地主要结合景区景点建设,选择可进入性良好、知名度高的4A级以上景区,有机组合我市旅游公路规划结构、各地旅游资源,结合路线通道和资源布局特点建立自驾游营地,使全市各大县域城市或景区景点成为具有接待、中转、组织等功能的自驾游营地旅游点,综合参照《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GB/T31710)等标准进行建设。
  3.观景台
  观景台要具备停车观景功能,满足停车观景、拍照、停歇、如厕等需求。根据地形地貌条件,依托道路养护场站等设施,选择体现三大旅游板块地域景观和文化特色的地点进行布设。根据各条旅游公路的需要,结合公路沿线景观特色,按照20-30公里的停歇间隔布设停车观景休憩区,可结合周围环境,将位于旅游公路路侧的取(弃)土场改造为观景台,利用水源充足、地势较低的取土区域改造成水塘,营造湿地景观以增加公路沿线景观的异质性。
  4.旅游绿道
  旅游绿道是拓展旅游公路游憩体验功能的重要部分。根据其功能分为骑行道、步行道、综合慢行道三类;按照其与旅游公路主线路基横断面的关系分为整体式路基和分离式路基两类。
  旅游绿道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景而设”,选择在景区相对集中、沿线景观资源丰富、游客骑行步行需求较大的路段设置。根据景区分布、地质地形条件、客流量等因素,选择整体式或分离式慢行系统。要统筹考虑与旅游公路主体及沿线服务设施、公共交通系统、景区之间的联通、接驳、换乘,方便使用。
  旅游绿道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确定规模,并与主体系统相互协调、有机衔接。路面应综合考虑景观主题、地域文化、环境保护、工程造价等因素,合理选用颜色。与主体系统分期建设时,在公路主体设计阶段应考虑慢行系统布设,提前预留用地。
  旅游绿道要根据需要和设置条件,采取实体或非实体安全隔离设施。实体隔离设施包括绿化带、设施带和护栏,设置绿化分隔带时宽度应不小于1.5米,设置设施带时宽度应控制在0.5-1.0米。路基高度大于1.5米时,滨水、桥梁等路段应设置自行车道安全护栏。非实体隔离设施包括路面抬升、自行车道彩色铺装、彩色喷涂和划线,确需采用时应有明确的自行车引导标志。
  5.信息标牌
  (1)标识标牌建设。构建规范、系统的指引体系,为公路使用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引信息服务功能。同时,通过特色性设计彰显生态、文化的区域特色。具体参考以下要求:        
  规范性要求。交通标志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DB14/T2266)等相关要求。
  视认性要求。交通标志应满足全天候的视认要求。标志字高、反光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除特殊规定外,悬臂、门架式等头上式指路标志汉字高度一般值应根据设计速度选取。汉字字宽和字高相等。字高可根据设置路段的运行速度进行调整。
  国际化要求。指引标志宜采用能代表地域特色的图形、符号。指路标志、旅游标志、国道与国道相交的交叉口、5A 级景区方向指引标志宜采用中英两种语言。
  系统性要求。交通标志系统应规范、全面。当多条路径能够通往同一景区时,选择其中最近的路径进行指引。还应遵循《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JTGD82)以及《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交办公路〔2015〕26号)对警告、禁令、指示标志的要求。
  (2)信息平台建设。建设旅游公路的物联网感知体系,形成人、车、路一体化感知网络。实现旅游公路运行状态智能感知。综合利用手机信号、交通流量监测、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等手段,实时采集天气、交通流量等数据,实现对旅游公路范围内人、车、环境等状况的实时掌控。在服务区、观景台等区域配置可变情报标志、触摸式查询预约服务终端、电动车无线充电车道等服务设施。
  建设旅游公路精细化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安全舒适”的智慧旅游公路。实现交通运输与旅游市场主体从业经营行为的协同监管、市场秩序主动跟踪、舆情监测和联合整治,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的多方监管协作机制。按易发生事故率对旅游公路进行安全评估,通过对大型边坡、桥梁、低洼地等高危路段状态的感知和分析,动态识别公路灾害,预判事故影响程度,提高旅游公路安全性。建设旅游公路和重点景区的流量监测预警、突发事件定位、救援路径选择及疏散引导系统,建立旅游公路跨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协同应急处置的反应能力。
  打造智慧交通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便捷畅通”的智慧旅游公路。聚合连接旅游公路沿线吃、住、行、游、购、娱等目的地旅游动态资讯和线下服务资源,为游客推送服务预约等信息服务,创新特色线路优先导航等定制化导航服务。引导传统运输服务形式向“互联网+道路运输”新业态转型,围绕旅游运输需求,为客户提供旅游包车、自驾租车、预约巴士、骑行预约等特色运输服务,带动传统客运企业与旅游公路定制化运输需求的融合,为游客提供随时随地的接送服务。聚合连接沿途住宿、餐饮、购物等信息,实现旅游公路及沿途旅游资源的在线化和全覆盖。提供沿线景区门票预约和一站式网上购票、景点及餐饮住宿组合推荐等个性化、定制化旅游服务。实时掌握驿站服务设施状况,实现对驿站的餐饮、住宿、充电、停车等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和预约服务,解决旅游公路服务区域拥堵、停车难、就餐住宿选择难等问题。
  四、规划效果
  (一)完善路网结构,服务全区居民出行的能力显著增强
  旅游公路是联系城乡以及城乡商品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忻州市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快旅游公路建设对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规划方案通过“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使干线至景区、景区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通。旅游公路的建设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区域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旅游公路为沿线县区经济乡镇企业发展、特色小镇开发、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特殊的优越交通条件,构筑了一条“黄金之路”。
  (二)提升公路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统筹推进“336”战略布局,依托忻州市优美景观、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突出特色优势,完善旅游公路服务配套设施,延长产业链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忻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线路串联了沿线潜在乡村旅游资源,将有力促进乡村体验、乡村度假、小镇休闲等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项目的实施将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交通服务,有效保证旅游景区的通达性、提升旅游客运服务质量,实现有效连通,进一步整合现有旅游资源,为区域旅游业开拓发展空间、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奠定良好的交通条件。
  (三)旅游公路建设带动乡村开放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和产业融合,紧紧围绕产业特色、自然原色、文化本色,推动旅游与城镇化、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公路建设不仅促进城乡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加快了农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扩大了农民的交往范围,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开放度,拓展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扩大了农民打工、就业的地域范围,带动着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实施安排
  全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规划3条旅游公路主线,4条旅游公路连接线,68条旅游公路支线构成,共计约2984公里。其中:黄河板块317公里,长城板块2045公里,太行板块622公里。
  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示范引领”的原则,优先安排有效益、带动强、潜力大的项目。附属系统与旅游公路主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配套推进附属系统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有序安排服务设施的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
  1.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通过争取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中央车辆购置税补助以及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方式,加大对旅游公路建设的投入,财政部门要强化资金保障,支持旅游公路建设。政府在年度新增政府债券限额内,合理安排债券资金优先用于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
  2.统筹使用政府资金。各县(市、区)政府要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统筹用于旅游公路建设。鼓励采取出让公路桥梁冠名权、广告权、沿线土地等资源开发权,以及沿线受益企业出资等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
  3.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各县(市、区)政府可通过整合政府补助资金,采取资本金注入、建设期补助、设立投资基金、运营补贴等方式,将公路项目与沿线服务区(驿站)、汽车营地、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土地出让等有收益的项目捆绑招标,吸引社会资本一体开发、整体投资。
  (二)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思路,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县级组织实施、社会积极参与的推进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对重点项目要适当优化审批程序、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将三个一号旅游公路项目纳入重点工程建设与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惩。
  2.建立规划动态调整管理机制。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实施期限长、覆盖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实施过程中要坚持适应发展、注重实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加强规划绩效评估,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管理机制。
  3.建立行业监管机制。交通运输部门要认真履行行业监管责任,组织落实旅游公路建设标准、技术规范等,指导旅游公路建设,强化设计监督指导,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进度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加强项目试运营期的运行监管,及时消除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严格组织工程验收。
  (三)运营保障
  加强旅游公路养护管理。认真贯彻“建养并重、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保证畅通”的方针,坚持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经常性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重点养护与分级养护相结合,引入竞争、激励、风险、制约机制,不断创新养护机制,切实把旅游公路养好、管好、运营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砂河驿站

GMT+8, 2024-12-4 01:17 , Processed in 0.0472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Comsenz Inc.